首頁>本刊特稿

北京人藝:“富二代” 的財富和壓力

2022-07-11 14:53:00 【關閉】 【打印】

  2022年6月12日是北京人藝成立70周年的大日子,雖然受疫情影響,許多演出取消了,一系列的經典直播成為國內重要的文化事件,雖然略有遺憾但整個慶?;顒右廊粺釤狒[鬧。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疫情漸漸平息,劇場恢復演出,6月12日當天在線下演出和直播的依然是北京人藝的看家戲《茶館》,當天的直播更有5000萬人次進入直播間。北京人藝誕生70年來,排演了300多部作品,《茶館》則是其中最具特色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不僅記錄著北京人藝藝術創作的高度,記錄著中國戲劇的創作高度,也記錄了一代代中國戲劇觀眾的審美高度。在北京人藝已經成立70周年的今天,《茶館》依然備受歡迎,這是令人欣喜的,它代表著前輩的精心創作歷久彌新,也代表著新一代人藝人對傳統的成功繼承。 

  在北京人藝70周年慶典開幕的前幾天,“七一”獎章獲得者,老藝術家藍天野因病去世,和他同時代的老藝術家們大都故去,目前,鄭榕、呂齊等人也都因為年齡太大沒能來到現場參與??梢哉f,曹禺、老舍、于是之、朱琳、藍天野、鄭榕、黃宗洛、呂齊、林連昆、朱旭等老藝術家是北京人藝今日輝煌的奠基者、締造者。當這一代人從人藝的舞臺上退下,又逐漸淡出歷史的舞臺后,新一代人藝藝術家如何接續輝煌,一直是大眾關心的問題。 

  正因如此,當2005年《茶館》的接力棒傳遞給梁冠華、楊立新、馮遠征、濮存昕等中生代藝術家時,受到許多來自觀眾的爭議,讓他們倍感壓力山大。轉眼,近20年過去了,他們已經成為舞臺上的新經典,而新一代的傳承又在陸續啟動,劇組里年輕的面孔越來越多??梢哉f,《茶館》既是一個代代相傳的寶貝,又是一座學校。演員們在這個劇組里逐漸成長成為真正的藝術家,同時在一代代藝術家的交接棒中,北京人藝在慢慢積累傳承的經驗,讓這個中國頂尖的劇院能夠走得更遠。 

  在北京人藝你可以感受到不一樣的氛圍:濮存昕、梁冠華、吳剛、何冰、馮遠征、楊立新、徐帆、陳小藝、于震、王雷等在影視圈中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明星,可是一旦回到劇院他們就變身成北京人藝的一個普通演員,會去食堂打飯,會按時到排練廳,會認真對待自己的角色。他們會為自己是北京人藝的一員而感到驕傲。這就是一個有底蘊有歷史的劇院所能給予他們的滋養。 

  依靠著這樣有底蘊有歷史的劇院,就像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二代”,有著天然的優勢,但這何嘗又不是一份壓力?70周年《茶館》依然受歡迎固然可喜,可是這其中不正蘊藏著對后來者的發問,為什么還是《茶館》?這一代藝術家守住了老一輩藝術家的《茶館》,那么屬于這一代人的《茶館》又在哪里呢?藝術創作為時代而歌,在不同時代應有不同的代表性作品,新一代的《茶館》目前顯然還未出現。因此我們看到,2021年北京國際戲劇藝術中心落成,北京人藝拿出的開幕之作是全新導演的《日出》《雷雨》《原野》,是對經典的新解讀。也許再創作一部《茶館》這樣偉大的作品太難了,但努力還是要有的。 

  因此,70周年既是值得慶祝的大日子,為歷史的榮光驕傲,更是應該多加自省的日子,更多地去想想今后的路該怎么走。今天的北京人藝別讓70年的歷史變成束手束腳的鎖鏈,而是把70年的歷史財富當作前進的動力,以更多的更大膽的開創之舉交出這一代北京人藝藝術家自己的代表作。 

  寫下這篇稿件時,北京人藝現任院長任鳴,因病猝然離世??梢哉f,任鳴是在老一輩藝術家照拂下成長起來的導演和劇院管理者,而他還沒有將老一輩傳遞給他的信任和幫助傳遞給繼任者就不告而別。這對北京人藝而言,不僅僅是人才上的損失,更是傳承中一環的斷裂,對劇院無疑是一個極大的缺失,也對繼任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去彌補這種缺失,無疑是未來北京人藝掌舵者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責任編輯:

微信關注 今日中國

微信號

1234566789

微博關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國雜志版權所有 | 京ICP備:0600000號

欧美午夜一区二区福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