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云南大理古城約20公里處,有一個被稱為“白族扎染之鄉”的地方——喜洲鎮周城村。扎染技藝是這里家家戶戶必備的日常手藝。在村子深處,有一處扎染技藝傳習所,青瓦白墻的院子里,處處都是隨風飄舞的藍白相間的扎染布料,有正在染布的年輕人,有搖著紡車吱呀作響的紡線老人,還有正在扎花的婦女。
傳習所院子里正在扎花的村民
這些看起來普普通通的扎染產品,卻走進各地的希爾頓酒店、云海謠餐廳等商業場所。傳習所背后,是張翰敏和張斌夫婦的不懈努力。從小就生活在周城村,張翰敏童年的記憶中滿是村里老奶奶吱吱呀呀的織布聲和街頭巷尾扎花的阿姨的談笑聲。“但是近幾年春節返鄉時,我發現這些聲音不見了,沒有人支持,這些傳統工藝很可能會消失”,于是,本身就在扶貧和公益等領域工作的夫妻倆辭掉工作,回到家鄉開始著手推進白族扎染技藝推廣。他們在自家的老宅里創辦了大理市藍續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藍續”),如今成為白族扎染技藝傳習所,不少人慕名前來,體驗白族扎染技藝。
白族扎染技藝是云南省大理地區傳統手工印染工藝,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2006年,白族扎染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張斌看來,扎染作為連續不斷傳承下來的手藝,是跟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的。“藍白相間的顏色體現的正是白族人溫良的性格”。
染色過程
“扎染工藝復雜,本身又承載著民族文化記憶,這與工廠的流水線作業生產出來的產品有著本質區別。”張斌說,他們首先做的是改變扎染產品的價值體系,“以前的染布主要走低價批發的路線,賣不出價格,手藝人賺不到錢,就沒有人來學習、傳承”。好的價格體系需要產品質量的支撐。張斌多次前往浙江、貴州和四川等地學習當地的扎染技藝,融合到白族扎染技藝中。為了學習天然染缸發酵技術,他曾前往南通等地,跟著老師傅學習很久;在染料的創新上,夫妻倆也不斷摸索,到目前為止,研發出了五十多種色卡,全部源自大自然,比如板藍根、核桃皮、柿子染色等,“我們開發了本土的核桃皮染色,色牢度非常高,而且里面有生物堿,可以驅蚊。”憑著對染料異常挑剔的選擇,以及對染色時間、溫度濕度的嚴格把控,藍續的產品質量不斷提升,最終不斷開拓大客戶市場。
張斌展示研發出的色卡
產品質量的提升帶來了經濟效益,也帶動了村民的參與積極性,如今村子里不少人都固定或者兼職為藍續工作。“目前長期參與我們工作的村民大概有50人左右,這背后就是50戶家庭,這個數字還不包括那些臨時將布料拿回家做扎花等工作的村民。”張斌喜歡將公司稱之為社區工作坊,他致力于將這些人培養成扎染骨干,帶動社區工作坊的發展和扎染非遺技藝的傳承。公司研發的本土核桃皮染色技術甚至也給村民帶來了收益,“以前丟棄不用的核桃皮,現在可以拿來換一點零用錢。”張斌說。
周城村很多村民家門口都掛著自家的扎染產品
隨著近期大理旅游業復蘇,白族扎染技藝傳習所每天接待的體驗客人絡繹不絕。“現在有人說,有一種生活叫大理,如果讓我用一種顏色形容大理,那就是‘大理藍’。”張斌希望,就像藍續的名字一樣,將來可以有更多人參與進來,傳承扎染技藝,留住“大理藍”。
微信關注 今日中國
微信號
1234566789
微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