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脫貧不是終點

2022-07-27 11:57:00 【關閉】 【打印】

  2012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輕車簡從來到天寒地凍的太行山深處的河北省阜平縣走訪調研。在駱駝灣村貧困戶唐榮斌和顧寶青的家里,習近平盤坐在他家的土炕上,與他們拉家常,商議脫貧之策。也正是在這里,習近平向全黨全國發出了脫貧攻堅動員令。

  從2013年開始,中國政府以每年脫貧1000多萬人口的速度持續推進脫貧攻堅,到2020年,全國989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8.2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中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

  脫貧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這10年,中國從擺脫貧困到接續鄉村振興,人民群眾的生活越發殷實,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堅定。

  打贏脫貧攻堅戰

  駱駝灣村九山半水半分田,295戶人家分布在9個自然村,最遠的距離中心村7公里。村里除了小塊的水澆田之外,剩下的多是用石頭壘在山梁上的坡地。

  顧寶青一家7口人,每年三畝多坡地種出的一季土豆和玉米勉強糊口。因為窮,顧寶青的兒子唐俊峰18歲就跟著老鄉到北京打工,一個月能掙200來塊錢,外出打工是村里人唯一的出路。

  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到駱駝灣村調研時,顧家和全體村民生活的真實面貌。

   

  脫貧后的駱駝灣村新貌。(攝影:李玉亮) 

  改變發生在2013年初,河北省委辦公廳、河北省住建廳、河北省農業農村廳分別派出扶貧工作組,接續幫扶駱駝灣村。

  在住房改造提升工程中,顧寶青說,政府出了大頭,自家只掏了小頭,就蓋起了新房,“新房子通了地暖,有了自來水,配置了水沖廁所和專門的廚房”。

  在發展特色經濟方面,通過駐村工作隊的牽線搭橋,駱駝灣、顧家臺兩村與阜平縣國有投資企業阜裕公司組建了旅游公司。旅游公司以每平方米每年100元的價格,租賃當地農戶房屋進行改造,發展鄉村旅游??h、鄉、村合力幫顧寶青家老房子進行了改造,顧寶青家轉身變成了村旅游景點中的“一號院”。這幾年,除了坐收房租,顧寶青還在旅游公司做保潔,每月有2000多元的固定收入。

   

  如今的駱駝灣村已經成為旅游網紅打卡地。(攝影:李玉亮) 

  隨著經濟條件的好轉,顧寶青的兒子唐俊峰買了貨車跑起運輸,還在阜平縣城買房安了家,大女兒即將大學畢業,小兒子也開始在縣城讀初中。顧寶青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另外一種景象。

  十年前的駱駝灣村,是革命老區、深山區、貧困地區“三區合一”的全國連片特困區(中的普通小山村),全村582口人里,貧困人口占70%。十年后,靠發展特色種植產業和鄉村旅游,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950元增長到2021年的17480元。

  駱駝灣村的巨變是中國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多年從事國際減貧研究工作的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副主任譚衛平,對中國減貧進程深有感觸。他表示,中國政府經過近十年馳而不息抓扶貧,全國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譚衛平說,中國減貧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脫貧人口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全部實現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實現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和飲水安全有保障;二是脫貧地區發展能力明顯增強,每個脫貧縣都打造了2-3個特色鮮明、帶動面廣的主導產業,行路難、用電難、通信難等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三是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33項過渡期銜接政策出臺實施,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全面建立,確定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并繼續傾斜支持,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接續鄉村振興

  作為曾經的脫貧攻堅主戰場,貴州的貧困人口、貧困面積、貧困程度都曾創下全國之最。為摘窮帽斬窮根,貴州用十年時間,聚焦基礎設施建設、易地扶貧搬遷、產業扶貧、教育醫療住房及農村飲水安全保障,采取一系列精準有力措施,在2020年,92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92萬群眾搬出大山,實現了貴州大地的“千年之變”。當前,貴州依托特色產業、特色生態、特色文化,走上了一條具有貴州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依山傍水風景如畫的化屋村 

  楊艷原是黔西市新仁鄉化屋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在她不僅學會了養雞技術,還與兄弟合作開辦了農家樂,空閑時間就給村里扶貧車間制作蠟染刺繡工藝品,每月的固定收入都在1萬元以上,成為鄉親們公認的致富能手和致富帶頭人。

  村里創辦扶貧車間的想法和行動來自許蕾。她是化屋村黨支部書記,作為中國“五級書記抓振興”中最基層一級的書記中的一員,她通過村黨支部引進能人創辦合作社,共同打造化屋村獨具特色的刺繡蠟染扶貧車間,讓更多掌握傳統手藝的繡娘在家門口實現了增收。許蕾認識到,有傳統手藝人還遠遠不夠,扶貧車間的刺繡和拉繞等傳統工藝,必須有專業人才加入才能更好地朝著時尚化、品牌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她表示:“今后,村里要引進專業人才,也還要培養更多像楊艷這樣的本土致富能手,通過她們的影響帶動身邊更多的人?!?/p>

   

  化屋村建起的一座座新房子 

  人才是第一資源,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譚衛平介紹,中國各地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通過培養致富能手、管理能手、產業能手、返鄉創業能人等,破解鄉村振興的人才瓶頸。

  譚衛平介紹說,與駱駝灣村、化屋村推行的鄉村振興產業模式相似,隨著農村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休閑旅游、電商直播等新業態不斷涌現,各地建設了一批適應現代農村發展模式的休閑農莊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特色產業成為農村人口持續增收、農村經濟穩步增長和農村面貌煥然一新的保障。

  如今,許蕾和楊艷所在的化屋村已形成了民宿、農家樂、經濟果林產業齊頭并進的“旅游業+”發展格局。2021年,化屋村累計接待游客54萬余人次,旅游綜合收入超過2.5億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9萬元。脫貧后的中國正全面進入鄉村振興的全新時期。

  讓農民真正受益

  鞏固脫貧成果,接續鄉村振興,是中國政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為中國持續推動長效減貧提供重要支撐。目前,全國31個省級鄉村振興規劃全部出臺,80%以上的市、縣制定了地方規劃或實施方案,通過編制鄉村產業規劃、數字鄉村規劃、創新驅動鄉村振興專項規劃等,分類有序推進本地區鄉村振興。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鄧小剛表示,鄉村振興戰略推行以來,各地明確方向,全力推進鄉村產業發展,夯實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在很多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加快發展。全國累計建成15.6萬座初加工設施、5萬多個產地冷藏保鮮設施,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了70.6%,農產品加工企業營業收入近25萬億元。

  鄉村休閑旅游業穩步發展。建設了一批休閑農業精品景點,推介了1000多條精品線路,全國休閑農莊、觀光農園、農家樂等達到30多萬家,年營業收入超過7000億元。

   

   

  云南大理憑借良好的自然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帶動群眾致富 

  鄉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各類涉農電商超過3萬家,農村網絡零售額2萬多億元,農產品網絡零售額4200多億元。

  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漸成趨勢。大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跨界配置農業和現代產業要素,累計創建14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300多個農業產業強鎮、3600多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打造了一批鄉土特色鮮明、主導產業突出、質量效益較高的鄉村產業發展高地。

  農村創新創業日漸活躍。在已經建成的2200多個農村創新創業園區和孵化實訓基地,累計有1120萬人返鄉回鄉創新創業,平均每個主體帶動6-7人穩定就業、15-20人靈活就業。

   

  發展特色產業成為帶動鄉村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2021年,中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931元,較2012年翻了一番還多。鄧小剛介紹,未來,國家將持續把帶動農民就業增收作為鄉村產業發展的基本導向,圍繞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做文章,把就業機會和產業鏈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讓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真正受益者。

  為世界提供有益借鑒

  在全球貧困狀況依然嚴峻、一些國家貧富分化加劇的背景下,中國在系統性減貧和振興鄉村經濟等領域積累的成功經驗,受到發展中國家矚目。

  譚衛平認為,中國在減貧實踐中的主要經驗至少有三點可以為其他國家提供借鑒:一是將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堅定兌現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的政治承諾;二是大力推進經濟社會包容性發展,將發展作為解決貧困問題的根本性途徑;三是堅持精準扶貧的方略,不斷提高脫貧攻堅實效。

  2022年3月31日,財政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世界銀行聯合發布的《中國減貧四十年:驅動力量、借鑒意義和未來政策方向》指出,40年來,按照世界銀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全球絕對貧困標準衡量,中國的貧困人口減少了近8億,占同期全球減貧人數近75%。中國減貧實踐為很多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經驗借鑒。

  摩洛哥非洲中國合作與發展協會主席納賽爾·布希巴曾多次到訪中國,見證了中國的減貧歷程。他說,中國的減貧工作是立體且全方位的,從低保、醫療保障到教育、住房、創業等各方面,政府都提供大力支持和投入;從深入實地調研、制定針對性政策到落實具體任務,每個環節都有可行的制度和明確的負責人;從補貼錢糧與生活用品到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扶植產業、培養農民技能,相關政策越來越細致,針對性也越來越強,以一種可持續的方式降低了返貧的概率。他認為,“中國的難能可貴的扶貧經驗,對非洲欠發達國家來說值得借鑒”。

   

  2021年,河南光山80萬畝水稻喜獲豐收

  來自烏干達執政黨全國抵抗運動中央委員、青年團主席納蘇爾·卡扎菲曾到訪過湖南十八洞村。正是在這個村子,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理念,強調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十八洞村通過創新扶貧模式,發展特色農產品產業,利用獨特的生態優勢和民族文化,讓小村莊成為眾多游客旅行目的地的這一做法令他印象深刻。他說,烏干達因風景優美,被稱為“非洲明珠”,烏干達可以借鑒十八洞村的經驗,通過發展旅游業創造外匯收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他希望未來有更多非洲人能到中國走一走、看一看,把更多中國經驗帶回非洲。

  恩里克·波薩達·卡諾是哥倫比亞豪爾赫·塔德奧·洛薩諾大學亞太觀察中心負責人、孔子學院資深顧問,曾在中國工作和生活近20年,被多人稱為“最熟悉中國的哥倫比亞人”。他認為,中國減貧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離不開中國的制度優勢,脫貧后,中國政府做出的接續鄉村振興規劃,有助于保持政策的可預期性和連續性,這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有力保障。他認為,“由政府主導,制定連貫、可持續的發展規劃這些做法,值得其他國家借鑒” 。

  中國的減貧實踐和成果也受到聯合國相關機構的關注。聯合國常務副秘書長阿明娜·穆罕默德說,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在消除貧困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分享減貧經驗和資源,為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減貧目標作出了積極貢獻”。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責任編輯:

微信關注 今日中國

微信號

1234566789

微博關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國雜志版權所有 | 京ICP備:0600000號

欧美午夜一区二区福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