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球經濟面臨來自新冠疫情和地緣政治沖突等多方面挑戰。但與此同時,新能源基礎設施和新能源消費加速發展,電子商務和低碳經濟成為應對與解決國際經貿合作發展困境的新亮點。中歐繼續保持良好的相互協同配合關系,貿易與投資保持平穩發展,成為全球地區間經貿合作的穩定力量,也通過創新形成新的發展動能。
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12月初來華訪問時,表達了與中國通過加強直接對話合作,減少誤解誤判,共同應對全球挑戰的意愿,也愿意與中方繼續推動雙邊投資協定,增強供應鏈穩定互信,并深化各領域合作。
雙邊貿易互補互利
據中國海關統計,2022年1-10月,中國自歐洲國家進口商品共計4064.0億美元,比上一年同期增加了4.4%;中國對歐洲國家出口商品共計6213.6億美元,同比增幅為10.8%。海關數據顯示,中國對歐洲的進出口在2022年1-10月整體表現較為強勁,其中1月的出口額同比增幅高達33.5%。這是因為,受2021年各月貿易基數的影響較大,2021年下半年開始,全球主要國家/地區的經濟恢復增長的速度加快,歐洲市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由負轉正,帶來支付能力的提升和進出口的強勁增長。
2022年12月6日,中國建造的規模最大、重量最重的圓筒型FPSO(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從山東青島啟航,將歷時約55天抵達歐洲北海海域。圖為12月2日,航拍正在裝船的“企鵝”FPSO。
在全球供應鏈面臨挑戰、產能過剩向產能不足轉變的重要時期,中國的巨大市場為歐洲企業提供了穩定的發展環境,也滿足了歐洲企業和消費者的生產與消費需要。
中國與歐洲的貿易在國別分布上呈現穩定增長和擴張的態勢。從進口來看,2022年1-10月,中國進口額超過100億美元的歐洲國家有8個,包括德國、俄羅斯、瑞士、法國、意大利等國家。其中,中國從俄羅斯和瑞士的進口額增幅較大,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9.9%和31.1%。中國對歐出口超過百億美元的國家有11個。其中,除了對英國的出口同比下降3.5%外,中國對其他國家的出口在前10個月都實現了增長,且對荷蘭、意大利、西班牙、捷克和希臘的出口額的增速都超過了20%。
國家間的貿易商品結構既是雙方產業比較優勢的體現,又反映出跨國產業鏈配合的程度和模式。盡管受到新冠疫情的沖擊,在中歐班列等貿易創新方式的支持下,中國與歐洲企業積極探索和充分發揮沿線國家的資源稟賦和產業結構優勢,貿易涵蓋的商品品種十分豐富,進一步強化了中歐間存在的利益互補與經濟相互依賴。2022年前10個月,中國自歐洲進口總額較多的商品有礦物燃料、機械、車輛、電子機械、珠寶等,其進口額分別占自歐洲進口總額的19.1%、10.4%、9.9%、8.8%和8.8%。。中國經濟和市場為歐洲出口企業創造了長期的穩定發展預期,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進口促進平臺,不僅為歐洲企業提供了展示創新產品的空間,更拓展和豐富了對華出口的渠道。相比而言,中國對歐出口則較為集中,出口額占比排名前三的商品分別是電子機械(26.6%)、機械(17.6%)和車輛(5.4%),主要集中在對荷蘭、德國、俄羅斯和英國的出口。
雙向投資展現市場協同態勢
2022年,中歐雙向投資持續發展。
前8個月,僅歐盟國家流入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同比就猛增123.7%。德國化工集團巴斯夫在廣東湛江投資的一體化基地項目投產,這項計劃持續到2030年的石化項目將成為巴斯夫的全球第三大一體化生產基地,也是其在歐洲之外最大的一體化生產基地。成熟完善的基礎設施條件、廣泛的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以及中國潛在的巨大市場成為吸引巴斯夫投資的主要因素。德國科技公司默克在中國的“電子科技中國中心”及首個液晶顯示器OLED材料生產基地在上海正式落成投產,進一步增強了中國在液晶顯示器領域的競爭優勢。
2022年11月7日,上海,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大眾汽車集團旗下保時捷MISSION R最新電動車型亮相。
在汽車領域,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項目在長春市開工,寶馬也表示將擴建在華電池項目,成為其德國之外的第一家動力電池中心;全球汽車零部件行業領軍企業之一的法國艾菲集團,在武漢追加投資建設艾菲中國研發中心及武漢新工廠項目。歐洲汽車產業相關企業在華投資的快速增長展現出其對中國市場的重視,也將為中國消費者提供更多高質量的消費選擇。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對歐投資也不乏亮點。受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增加、消費類產品有所反彈等因素影響,中國企業在動力電池等方面赴歐洲開展產業鏈協同配套的投資有所增加。中遠在漢堡港的投資反映出市場對進一步增強物流運輸保障、滿足信息技術發展對交通運輸效率提升的需求。
但是,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的市場預期并不樂觀,將影響企業投資預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22年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中預測,2023年歐元區和英國的經濟增長將分別從今年的3.1%和3.6%大幅降低至0.5%和0.3%。受地緣政治沖擊,歐洲經濟在能源供應、貿易投資關系、金融流動和人員往來上將面臨巨大挑戰,不僅影響各國實現市場供需平衡的能力,還會造成在歐投資企業的供應鏈更為緊張。德國、法國等主要經濟體的發展動能減弱將使得歐洲的一體化進程面臨更多阻礙,歐盟也可能會因為內部成員間經濟社會發展差距的擴大和財政資源的收縮而變得更不穩定,這些都是影響中國企業赴歐投資的重要因素。
推進更高水平合作
中歐是全球經濟中的重要兩方。中國積極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歐盟堅持戰略自主,雙方有著廣泛的共識和發展利益聯系,也應該為全球經濟克服困難發揮更為積極主動和重要的作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因素,遵循國際規則與慣例,通過合作而非對抗來解決共同關切,以發展為經濟全球化創造條件和可能空間,既是中歐的共識,也是效益與成本比值最高的方式。
2022年11月10日,上海,第五屆進博會上食品及農產品展區,瑞士食品展臺。
12月1日,習近平主席在與來訪的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舉行會談時強調,中歐要開展更高水平合作。中國將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歡迎歐方繼續參與、繼續共贏”。
中歐經貿高層對話為雙方達成共識并適時推進創造了有利條件。中歐需要以明確的規則為雙方企業開展經貿合作創造更為穩定的外部環境,鼓勵企業基于市場需求,通過長期的謀劃和有效的資源配置來尋求發展效率的增加和福利的提升。這種雙邊合作既可以在歐洲,也可以在中國,還可以由中歐雙方在第三方市場推動,以靈活的方式和持續迭代升級的路徑支持企業成為推動中歐提升疫情后經濟發展動能的主力軍。
周 密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
微信關注 今日中國
微信號
1234566789
微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