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面臨經濟復蘇停滯甚至衰退威脅的情況下,某些大國在東亞地區重拾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的把戲,干擾破壞國家間正常交往與合作,妄圖用唯我獨尊、崇尚對抗的假安全,損人利己、口惠而實不至的假發展,合則用不合則棄、霸道欺凌他國的假秩序來顛覆東亞長期以來維系和平穩定的戰略環境,這是中國和東盟國家應共同抵制的。中國將繼續堅定地奉行開放的區域主義,支持東盟的中心地位,維護現有區域合作架構,自覺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促進地區的穩定與發展,為各國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
東亞的前途面臨兩種發展路徑的關鍵抉擇
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俄烏沖突等因素的沖擊下,全球經濟迎來了更加困難的局面。包括美國和歐元區在內的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都面臨衰退的威脅,通貨膨脹率不斷飆升,而全球生產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在各種因素的破壞下正變得愈發不穩定。
2022年6月29日,浙江金華,滿載著70個標準集裝箱的中老鐵路國際貨運列車浙江號“鐵路快通”首趟專列經海關監管后,從浙江省鐵路金華南站鳴笛啟程,經磨憨口岸駛向老撾萬象。
更加糟糕的是,由于全球債務激增,應對經濟衰退的政策空間正變得越來越有限。根據國際金融協會的數據,2021年全球債務總額已經攀升到303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的比例達到357%,這其中公共債務的占比較大,呈現出全球公共財政赤字的局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判斷,目前全球有1/3的新興市場國家、2/3的低收入國家正在陷入債務困境,債務危機正在不斷累積甚至已經局部爆發。
受到糧食、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的影響,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目前全球共有1.93億人遭受饑餓的痛苦,而在俄烏沖突暴發后,全球兒童面臨的死亡威脅更是首當其沖。聯合國兒基會的數據顯示,現在全球每10秒就會有一個5歲以下的兒童死于饑餓,這實在令人震驚和無法相信。
相對而言,東亞是全球經濟復蘇較快、地區形勢較為穩定的區域,然而偏偏有些國家試圖打破難得的安寧環境。近一段時間以來,亞洲尤其是東亞日益受到各種干擾因素的威脅:
首先,某些大國試圖把地緣沖突、大國博弈、集團對抗引入亞洲,使亞洲未來也可能出現制裁封鎖,爆發人道主義危機。近期,北約在其更新的戰略文件中將中國定性為系統性挑戰,并要進一步強化其在亞洲的存在,還邀請了多個亞洲國家作為關鍵伙伴參與峰會。這種重拾冷戰式舊思維、搞封閉式集團政治的做法,把地區國家按價值觀分類,甚至將亞太安全北約化。
其次,東亞地區的產業鏈供應鏈受到沖擊,各種“經濟脫鉤”“供應鏈斷鏈”的雜音層出不窮。圍繞高端芯片、關鍵礦產等領域,部分國家試圖以“小院高墻”模式打造各式各樣的小圈子,以此來打造只顧自身利益而無視既有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合作現狀的新秩序。
最后,包括東盟國家在內的廣大亞洲國家受到越來越大的選邊站隊壓力,長期繁榮穩定的戰略環境面臨被某些大國因政治需要而強行重塑的風險。東盟國家在地區架構中的中心地位受到威脅,開放的區域主義遭遇民粹主義、保護主義等的挑戰。
究竟走一條開放的區域主義道路,還是重回冷戰年代走上集團對抗的老路,是擺在東亞國家面前的一項重要歷史性抉擇。長期以來,中國和東盟一直維持著非常緊密的合作關系,實現了多個“率先”:中國率先在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率先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率先同東盟商談自貿區,率先明確支持東盟在區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率先公開表示愿簽署《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議定書。在經貿合作領域,中國和東盟分別作為世界第二和第五大經濟體,經濟總量之和超過全球1/5,對全球經濟貢獻率超過30%,是全球經濟復蘇的重要引擎。中國與東盟互為最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較30年前翻了100倍,雙方直接投資累計超過3100億美元,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項目結出豐碩成果。中國和東盟全力推進RCEP落地生效,預計將推動全球貿易增長近3%,5年內將給全球帶來1.5%的增長效應。
歷史一再證明,封閉和孤立導致僵化和落后。中國和東盟必須要攜手應對各種威脅挑戰,堅持開放的區域主義,維護真正的多邊主義,堅持發展優先,致力互利合作,選擇一條共贏的正確路線。
中國與東盟共同制定合作升級的新方案
今年7月上旬,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接連出訪東盟五國,出席一系列地區多邊合作會議,為鞏固和發展中國與東盟關系,同各東盟國家展開討論,期間共舉行了60多場活動,達成了廣泛的共識。
2020年印尼雅萬高鐵2號梁場首榀箱梁成功架設。
第一,在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東盟國家普遍對中國的發展前景抱有信心,愿與中國構筑更加緊密的命運共同體。在瀾湄合作機制下,中國與湄公河五國一致同意打造更加緊密的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與印尼明確了共建命運共同體的大方向;與泰國和馬來西亞就共建命運共同體的愿景目標達成一致;同越南、柬埔寨進一步探討命運共同體建設,并與柬埔寨續簽共建命運共同體新的五年規劃。此外,中國與菲律賓還一致同意超越海上爭議,開創中菲關系新的“黃金時代”。
第二,共建“一帶一路”呈現新的亮點。中老鐵路通車給東盟國家帶來非常直觀的積極影響,中老泰鐵路聯通發展的構想正逐步變成現實,三國將以中老鐵路通車為契機,促進物流、經貿和產業發展,實現縱貫南北、連通歐亞的目標。中國與馬來西亞正探討打通泛亞鐵路中線,謀劃對接中老、中泰鐵路。中國還將同湄公河五國打造更加強韌的瀾湄流域經濟發展帶。此外,中國還將繼續高質量建設印尼雅萬高鐵等旗艦項目,將“兩國雙園”建成經貿創新先行區和“一帶一路”產能合作示范區。
第三,瀾湄合作成為中國東盟合作的“金色樣板”。六年前,瀾湄合作正式起步,展現出強大的生機和活力。2021年雙方貿易額達3980億美元,同比增長23%。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六國共建“免疫護盾”,中國向湄公河國家提供了超過2億劑疫苗。在此次舉行的瀾湄合作外長會上,各方根據“發展為先、平等協商、務實高效、開放包容”的瀾湄精神,同意打造區域合作“金色樣板”,討論規劃了下一階段瀾湄合作六大方向,審議發表了六項成果文件,為下半年領導人峰會預做了準備。瀾湄六國一致同意打造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示范區、全球發展倡議先行區和全球安全倡議實驗區。
第四,新型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延伸。一方面,中國和東盟國家將因應新的形勢,共同維護區域糧食、能源、金融和產業鏈安全;另一方面,在面對公共衛生、數字創新、網絡安全、氣候變化等領域的新挑戰,中國與東盟也將進一步擴大和升級合作,順應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共同打造綠色發展、數字經濟等新合作亮點,引領東亞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數字經濟市場。
中國將始終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開放戰略,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堅持踐行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作為中國外交的優先方向,以今年中國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開局之年為契機,中國將在以下重點方向持續發力,推進中國-東盟關系發展:第一,繼續支持東盟中心地位,促進地區團結合作。第二,推動以亞洲方式解決分歧矛盾,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第三,堅定奉行開放發展戰略,推進地區經濟一體化。第四,推動科技創新合作,激發地區新發展動能。第五,弘揚亞洲價值觀,加深人民友好感情。
總之,中國將始終堅定維護以東盟為核心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架構,同東盟打造更為緊密的命運共同體,與東盟攜手把穩東亞合作的正確方向,共同維護好得來不易的地區和平穩定局面。
張旭東 同濟大學全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博士
微信關注 今日中國
微信號
1234566789
微博關注